林口康橋 學術副校長

林口校區 簡菲莉總校長

  我理想中的學校一如「快樂天堂」歌曲的描述「有哭有笑,但是也會有悲傷,我們擁有同樣的陽光」。眾人在笑與淚中成長,而那片陽光便是人人成長的文化。浸潤在這樣的文化中,人人都能自然而然地不斷挑戰自我並擴展自己的學習與成長邊界。那要如何建立這樣的文化 ? 對我而言,啟動內在動機與成長思維是關鍵。於是,我們想要繼續探問:「如何擁有內在動機和成長思維 ? 」我的答案是,從做中學以及與真實世界連結。

  我時時在想,如何提供孩子真實的學習機會。

  2007年我帶著中正的孩子規劃澳洲雪梨學習之旅,孩子們花了一學期的時間,從機票、住宿、行程手冊、當地的食衣住行,一手包辦。在雪梨火車站,當班上英文最差的孩子為全班奔波,買到優惠的團體票時,我聽到她輕聲地對自己說:「Yes, I made it!」當下我確定這孩子一輩子會帶著「我有能力解決問題」的信心,走向人生。

  2012到2015年間,在菲莉校長的催生下,我和目前在中山女中任教的蔡紫德老師,開設全球化班。我們帶著學生以設計思考的方法為中心,運用批判思考與問題解決等能力,觀察與試圖解決真實生活周遭的問題。課程進行中,我們仍持續思考,如何擴展我們的教室 ? 我們的「真實世界」可以再更寬廣嗎 ? 於是,我們把教室移到東京街頭。在東京街頭,我們帶著孩子站在另一個角度觀看我們課堂上的學習。

  新冠疫情前,我和孩子們也到了印度和斯里蘭卡參加國際工作營,在陌生環境中,重新體驗學習。對我來說,國際化不是搭上飛機抵達其他國家。它是一種自我探索,從全新的視角重新檢視自我,理解自己與他人與世界的關係。在探索與理解「我是誰」以及「我和他人與世界的關係」的過程中,我們才會從內在產生自我期許,有自我實現的想望。而這,就是所謂的內在動機吧!

  幸運的我也常在自己與世界的交會中,看見不同國家的教育人員試圖以系統的力量,成就這人人成長的文化。

  因擔任臺灣NPDL顧問一職,有機會與香港、美國、加拿大、澳洲等地的教育人員交流互動,共同思考如何啟動系統,以學生為核心,透過不斷地評估、設計、實施與反思修正,讓學生成為具備 6C(character, citizenship, collaboration, communication, creativity, critical thinking) 的未來優秀人才。在每一次的會議與討論中,看見世界各地優秀的教育工作者將6C與真實世界結合,為學生創造真實的學習機會。

  2022年12月初,在誠致與研華基金會的邀請下,有幸參訪美國聖地牙哥High Tech High(HTH)的四個校區。在HTH我看見一所學校如何只專注一件事:學生學習。一所學校的老師如何確保學生的學習與真實世界產生連結;一所學校如何透過物理條件的刻意規劃,如空間安排、跨域科目設計,為學生營造優質的學習環境與條件;一所學校如何支持教師專業成長,營造人人成長的文化,而這樣的文化也潛進課堂與課程設計中,學生的主體性與能動性成為焦點,所有學習從一個問題出發:「我是誰 ? 為什麼我需要學這個 ? 」。HTH人人成長的思維更體現在彼此真誠的回饋中,教師相互提供回饋、學生參與課程設計並提供教師回饋,以及學生不時給予同儕正向回饋。在HTH,人人成長不是紙上談兵,是種氛圍、是具體實踐。

  林口康橋是一所國際學校,我們的「國際」不是停留在高比例的孩子在海外就學,而是我們的孩子具備人人成長的思維,和頂尖的世界公民並肩,不斷進行自我探索、自我實現與成長!而這,也是我對這份教育工作的承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