計畫總覽

我們參加的競賽類別是:

《類別》地方觀光資源(天然與人造)

我們的「地方社區」是:

林口區竹林山觀音寺
林口為臺地地形且鄰近海口,冬天容易起大霧,在明鄭時期,交通不便利、漢人還沒有大量移入。等到清領時間,大量漢人從中國移居,泉州三邑人移民於此,並帶入他們文化與供奉觀音,祈求當地能平安順利、因此觀音媽信仰成為林口在地人、口耳相傳信仰中心。 從竹林山觀音寺廟宇的改建及翻修,見證林口發展演變:從有許多傳統工廠設立的地方,變爲商業興隆的新都市,也成為人口不斷成長、外縣市居民不斷搬去的地區。在新、舊改變的過程中,林口居民發現過往文化漸漸被大家忘記的問題,以及新移來住的居民,有了解的責任,因此舉辦林口子弟戲文化,讓大家能夠再次重視在地傳統與故事,使林口的過往與現在都能繼續保存下去。

我們的專題研究計劃概要:

今年是我們進入林口康橋的第二年,也是創建第二年,學校一直秉持著放眼國際、立足於台灣的精神,致力將我們培養成具社會關懷的世界公民。

因此我們希望能在學校建校於林口初期,能夠藉由我們的研究,讓來自各地到康橋就讀的同學,也能對林口有更深認識與感情,所以社團的成員決定選擇百年寺廟—竹林觀音寺—做為研究主題。

我們期待在經由查詢資料與採訪老、中、青不同世代、實地參訪與專家座談中,能夠進入時光的走廊,完整拼湊出竹林山觀音寺的建廟歷史,也從旁了解林口的發展背景,最後並結合林口康橋「做公益回饋於社會」的精神,用行動貢獻自己微薄的心力、與廟宇合力回饋當地居民,讓我們的學校能與林口更加緊密。

我們的網際網路環境:

學校的資訊環境完備,全校每個班級都有一台電腦供導師使用。最特別的是,學校中幾乎都是無線Wi-Fi環境,這次參賽的高年級學生,本學期皆因為學校發展數位資訊融入教學的關係,因此每位學生皆各自擁有一臺Google Chromebook,可供輔助製作心智圖、蒐集資料、錄音以及雲端資料的交流與共用等。

我們所遭遇和克服的難題:

1. 一手資料以及二手資料的分類與蒐集:

竹林山觀音寺的慶典活動無法與我們研究時間配合,所以所取得都是網路上二手資料,因此我們必須先和同學共同討論,了解竹林山觀音寺的歷史、建築與活動,才能在實地到訪時詢問志工取得我們所需要的重點資料。

2. 安排參訪活動:

如何透過有限的訪問時間,蒐集齊全我們的需要,同時也給所有受訪者留下一個美好的印象是我們第二個挑戰。 我們透過資料閱讀,整理出欲訪問的題目,事前模擬訪問時可能遇到的狀況,並動員教務處以及老師協助幫忙拍照、錄音、錄影,讓一手資料的蒐集活動,能留下完整的紀錄,方便我們回學校後的資料整理。

3. 解決參訪交通問題:

為了儘量不影響課業,我們的參訪活動儘量安排在社團課當天進行,感謝學校及教務處老師協助安排公務車輛,讓我們可以安全且快速地往返目的地,並能在有效的時間內完成竹林山觀音寺的訪談。

4. 竹林山觀音寺慶典活動資料收集:

竹林山觀音寺的慶典活動很多,但是對於我們學生來說都較難全程參與,有些甚至在年初都舉辦過,所以不是每一項的慶典活動我們都有辦法直接參與及親自體驗,但很感謝竹林山觀音寺協助我們解決這個困境,提供我們相關資料與諮詢,讓我們可以更了解慶典活動。

5. 團隊合作:

網界博覽會是集眾人的力量共同完成一份專題網站,但進入專題撰寫時卻發現我們各自完成網頁內容後,網頁的主標題、次標題以及網頁內容卻有內文不一,甚至有重複的問題,所以我們透過每次社團課的相互討論以及請老師協助將內容的潤飾,總算完成這份複雜網頁資料。

心得箴言:

★ 「名言佳句」:心存善念,天必佑之;愛人者,人必愛之;敬人者,人必敬之。

了解竹林山觀音寺的歷史,寺廟的出發點都是勸人為善,也回饋鄉里,如今竹林山觀音寺也是林口區的信仰中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