信仰起源地

(圖:番薯市集)

當時泉州的三邑人(晉江、惠安、南安)移民來台灣時,不管三邑人住在哪裡,都會依靠著相同的宗教信仰,然後連結在一起。早期他們移居在艋舺,就是現在的萬華,在清朝乾隆年間(1738年),他們建了一間艋舺龍山寺,是屬於北台灣三邑人的信仰中心,當時包括住在林口台地的泉州三邑移民,他們也捐了錢。

早期林口泉州三邑移民會種一些番薯,然後就運到萬華的市集來賣,古早稱為番薯市集。林口三邑先民賺錢以後,有些留給自己生活,另一部分就捐助出來建龍山寺。建廟完成後,這些泉州三邑人移民遇到任何大事情,都會去廟裡討論共同的利益或是遇到疑難雜症都會去寺廟求神。透過觀音信仰中心,就連結成北台灣三邑人網絡。

日本時代調查的各個族群分佈,發現從清朝一直到日本統治年代,林口泉州三邑人就有12%,也就代表住在林口台地的人,幾乎都是從泉州三邑移民來。當時老一輩的人都會講林口有一個特色,就會講那邊是泉州城,就是泉州人住的地方,因此林口跟艋舺龍山寺有很強的連結與關係。

艋舺龍山寺是泉州三邑人建立的大本營,遇到重大事情,北台灣的泉州三邑人,都要去那邊商量。但當時因為交通不便利,林口又是泉州三邑人最多的地方,就從艋舺龍山寺迎回一尊觀音回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