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圖:民國時期竹林山觀音寺 取自廟方)
二次大戰末期,林口當時設有機場,美軍要針對機場進行轟炸,老一輩的人流傳,幸虧有十八手觀音的庇佑,幻化成許多煙霧圍繞著林口台地,讓美軍的空襲失敗。
直到台灣光復,林口居民才敢將十八手觀音搬回廟中,然後至1949年開始將日本時代的建築,改成閩南式建築。觀音媽過頭的傳統隨即恢復,雖然林口鄰近的鄉鎮廟宇有觀音的分身,但每年還是會在農曆二月十九日,讓本尊十八手觀音出巡、保佑信眾。
(圖:民國時期竹林山觀音寺 取自廟方)
二次大戰末期,林口當時設有機場,美軍要針對機場進行轟炸,老一輩的人流傳,幸虧有十八手觀音的庇佑,幻化成許多煙霧圍繞著林口台地,讓美軍的空襲失敗。
直到台灣光復,林口居民才敢將十八手觀音搬回廟中,然後至1949年開始將日本時代的建築,改成閩南式建築。觀音媽過頭的傳統隨即恢復,雖然林口鄰近的鄉鎮廟宇有觀音的分身,但每年還是會在農曆二月十九日,讓本尊十八手觀音出巡、保佑信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