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圖:十八手觀音 取自竹林山觀音寺)
(一)醫療保健
十八手觀音原本早期是有十八手,但在迎回的過程中,有十六隻手不小心撞掉了。另外一個方面,早期醫療不發達的時候,先民在求神時,經過神明同意,有時會刮神明身上的木材當藥材,然後當作中藥的藥引。比如說家中有小朋友生病,家人會跟神明祈求,然後擲筊神明三個「允杯」後,就是代表同意,信眾會把神像身上的木材拿來當作藥引。後來,廟方在整理神像時,發現觀音身上有十六個洞跟刮痕。
(二)械鬥事件
(圖:先民械鬥)
北台灣的泉州三邑人藉由十八手觀音的信仰將大家連結一起,1853年咸豐年間發生嚴重族群大械鬥,當時的械鬥是屬於地方之間族群的競爭,在當時就像戰爭一樣、官府不太派人管理,每次都會發生嚴重的死傷。在當時台北市曾發生「頂下郊拚」,三邑人共同組成商會稱為「頂郊」。
原本淡水河、艋舺是屬於三邑人控制的商業地區,進到這些地區做生意是需要繳稅的;而在當時拜保生大帝的同安人,他們也很會做生意,也漸漸形成一股勢力在萬華稱為「下郊」,這二個地區的族群為了要做生意競爭就發生鬥爭。而漳州人跟同安人結盟,三邑人跟安溪人同盟,安溪人所建的祖師廟附近池沼遍布,三邑人難以發動攻擊,於是向泉州人借道,順利襲擊將同安人趕到大稻埕。
到了1856、1859年,又陸續發生了跟漳州人械鬥,當時也波及到整個大台北地區,居住在林口三邑人會被叫下山去當援兵,而這時老一輩有個傳說:曾經林口差點被攻下來,多虧十八手觀音變出許多兵將,才免於被攻佔,所以觀音媽更成為林口人的信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