觀音媽過頭

(圖:十八手觀音出巡 取自竹林山觀音寺)

為未建寺前的輪值慶典,清朝時期,尚未建廟,所以那時的十八手觀音菩薩是在各地到處輪值,並沒有固定巡迴方式,而是當普通百姓家中遇到緊急狀況、困難時,就可以請觀音媽暫時到家中居住保佑平安。

直到清朝末期,十八手觀音才開始有正式固定輪值的區域,古早稱為坪位,共分為十八坪位,有的是村落人數夠多,就形成一個坪位;而有的則是幾個村落形成一個坪位。原先是每四個月輪值一次,但到日治時期,日本政府認為當時的村民生活困苦,每年輪值四次太勞民傷財了,所以在1930年後就改在農曆二月十九日與農曆八月十九日輪值二次。當時十八手觀音輪值地區不只有在林口區,還有蘆竹與龜山二個地區,這就是現今所流傳下來的節慶──「觀音媽過頭」。

在觀音媽輪值更替前天,送走觀音媽的村落會演戲酬神與殺豬公。早期的農家很窮、沒有很多現金,他們能答謝神明的財產就只有豬隻,大概只有幾百斤重。但現在大家認為豬隻越重越尊重神明,而現今科技進步所以大都以灌食,豬隻最後都高達幾千斤重。

第二天,信眾便會尾隨在後頭,村鎮敲鑼打鼓地將神明送往下個坪位。到當地時,信眾便會擲杯,詢問觀音媽要住在哪戶人家,迎神入住的村民就叫做爐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