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元放水燈

(圖:水燈排 取自台灣好新聞報)

悼念械鬥先民

早期林口地區舉辦中元節,主要是悼念那些械鬥戰死先民,感念他們保衛我們族群。傳說在當時會把戰士的屍體放在骨灰甕,這些骨灰甕至今還放在寺廟供養,就稱作義勇萬善爺。義勇代表他們很勇敢,為打仗而死的。而萬善爺是我們常聽到的有應公,寺廟將亡者的屍體集合在一起祭拜,而到現在每年林口的中元節都依然維持這樣的傳統。

當時林口的老一輩人會有一個想法:「雖然有每年會透過中元節來撫慰亡靈,但這些義勇軍是在戰場過世的,他們靈魂會不安定,地方上會有動亂,所以在當地必須要派大眾爺去管理好兄弟。後來他們就刻兩尊神像與建廟,一尊是大眾爺,另一尊則是請觀世音菩薩。當時的人很慈悲,認為會請一尊比較嚴厲的大眾爺,來專門管理好兄弟,讓祂們不要作亂之外,也會想請一尊菩薩來教導好兄弟,讓祂們能脫離輪迴,及早到西方極樂世界。」

水燈儀式

(圖:水燈排 活動前繞境消災準備 取自竹林山觀音寺)

放水燈意義通常是為了要引渡那些孤魂野鬼,宴請好兄弟、讓祂們可以安心前往極樂世界。林口放水燈會架上一排排很高的水燈排,裝載在卡車上,是給路上各種孤魂野鬼;而水裡的燈是給水中孤魂野鬼,宴請祂們吃飽喝足,不會在地方上作亂。另一大特色是不會出海,並且會在隔天回收,而其他地區如基隆放水燈則會在出海口舉行。

北部與南部民眾對於放水燈的態度不同,導致慶典活動有頗大差異。南部較忌諱這種儀式,參加者相對較少,而台北反而像是社交場合一般熱鬧,所以每年竹林山觀音寺舉辦放水燈儀式時,會吸引許多當地居民一起共襄盛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