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圖:取自竹林山觀音寺)
悼念械鬥先民
以前無法花錢去請專門的戲子與樂師來恭送神明,林口各地村莊的成員就自發性組成樂團和劇團,這個團體會演戲或會敲鑼打鼓替神明助陣、服務,通常會以某某軒或某某社為名,統稱為「子弟軒社」,類似廟會的陣頭。
子弟戲表演的內容
(圖:廟前酬神 取自竹林山觀音寺)
北管子弟戲主要可分為吉慶劇、戲曲、清奏樂三大部分,吉慶戲通常括括兩部戲,上半部是扮仙戲,後半部是人間戲。 扮仙戲主要為扮演先人祝賀福壽喜慶的戲;人間戲在民間信仰中是為了「討個吉利」,戲劇中飾演的大多為歷史人物。
北管與歌仔戲不同,歌仔戲為在日常生活中的國語,但子弟戲比較類似於福建的閩南語,是以前古代清朝時期的官方語言,俗稱官話。官話和我們現在所使用的國語有些不同,從清朝流傳到現在,平常不會用,只會在北管演戲時會使用。
林口軒社發展
日治時期的林口軒社百花齊放,二次大戰之後林口軒社開始學北管,因為當時北管的音樂很熱鬧,很適合廟宇慶典時演出。而北管屬於傳統戲曲、類似京劇,跟歌仔戲不同,不是講台語,是講古時北方的官方語言。但隨著時代變遷、娛樂活動越來越豐富,林口在地青年越來越不願意參加林口的軒社,因此其中一個軒社樂林園就決定成立南北管藝術研究會,整合南北音樂,也讓林口地區的各個軒社能夠互相支援、到林口寺廟去表演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