竹林之美


廟宇風格轉變

竹林山觀音寺總共歷經三代的修建,在日本的統治之下,正在推行皇民化政策,那時不允許閩南人從事宗教活動,所以要求重建一座日式寺廟;而在民國34年台灣光復後,當地林口居民,決定重新打造一座屬於我們閩南人建築,建造三年的時間打造第二代廟。經過五十幾年,寺廟的建材開始有點剝落、老舊,基於安全上的考量,廟方決議要建造目前的第三座寺廟。但在現今的閩南式廟宇中,仍可以看到留有一些日式廟宇建築的遺跡,比如:日式石燈籠、日本狛犬。

(圖:日式遺跡—石獅子/日式遺跡—石燈籠)

閩南式建築

(圖:閩南式建築遺跡模型)

改為傳統閩南式廟宇建築後,採中國傳統三落七門,由廟宇正面進入,共有3排房子,正面有7個門,有14位門神來守護。竹林山寺的觀音是一尊以女子形象現身的神尊,因此有女性宮娥的門神。而屋頂採四垂頂式,就是在四面屋坡的屋頂上,再加上一層屋頂的意思,以象徵尊貴。

整座廟宇共使用38根臺灣千年檜木,中主殿大樑跨距約15公尺,神木間都是用卡榫的方式接在一起,完全沒有用到膠,可看出師父的技藝高超。拜亭的橫樑也是由臺灣千年檜木裁切而成,數量是臺灣廟宇之最。屋脊600處木雕採用臺灣檜木興建,形成一股莊嚴的感覺。

廟宇正門有抱鼓石是用來阻止鬼魅進來,如同廟宇的守衛先生,上面的虎邊又稱白虎,白虎要有500年以上才可以叫白虎。而這隻神獸的嘴巴往內,因為朝內牠才不會傷人。

(圖:廟前正門介紹)

廟宇裝飾

《藻井》

藻井類似家中的天花板,每一塊的形狀都是不一樣的,它有四角形、八角形,還有圓形結網三種。藻井的形狀不同,是因為製作的師傅會由自己去創造,大部分都是用神明、花、鳥、龍、鳳形象去雕刻而成。

(圖:工匠別出心裁設計)

《簍雕》

在廟的主殿有簍雕,是用青斗石所雕刻而成,因為比較耐潮濕所選用。簍雕顧名思義就是指簍空的雕像,這個雕像總共有四幅:漢武帝求長壽、彭祖焚香求長壽、巨富石崇求發財、嫦娥照鏡嫌貌醜,其實這些雕畫都有教育的意義,是要告訴我們:「做人不要太貪心,要適可而止,畢竟人會面臨生老病死,要大家知足常樂,並珍惜在世的每一天。」

(圖:石崇貪財/彭祖求長生/嫦娥求美/漢武帝求長生)